博客年龄:16年5个月
访问:?
文章:670篇

个人描述

经济学爱好者,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长期关心和研究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和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曾任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主任,现任国家行政学院信息技术部主任。

要谨防市场化改革动力的丧失

分类:财经
2009-04-21 22:25 阅读(?)评论(0)

 

要谨防市场化改革动力的丧失

 

我国市场化改革动力存在丧失的风险。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提供数据,2002年到2008年,代表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的私营企业规模,虽然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但增长率却呈逐年下降可怕趋势,从2003年到2006年,与前一年的同比数量增长率分别为24.6%22.42%17.28%15.3%10.83%9.02%。而代表市场经济发育水平的工商个体户规模,尽管去年91日开始停征“工商个体户管理费”、“集贸市场管理费”的“两费”,并且通过取缔无照经营,使大量的“无照”商贩变成了“有照”,2008年工商个体户增长率也仅为6.41%。更有说服力的是2008年农村个体工商户的增长情况,2008年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一年,然而农村工商个体户为1058.66万户,仅增长1.18万户,从业人员同比下降了0.9%。这能够是市场化发展的结果吗?这样的新农村还有前途吗?

经过艰苦探索,市场化改革的“身份”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得到确认。把市场作为经济资源配置的基本制度安排,这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它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之路,使中华民族走上了复兴之路。正是如此,农民选择了家庭农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九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正是如此,国有企业选择了多元化产权改革之路、选择了股份制、公司制;正是如此,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各种类型的非国有制企业至少在数量上已经成为经济主体力量;正是如此,土地、资本、劳动等成了可以自由流动的经济要素,其潜力得到巨大开发。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确实拥有重大作用,但是,市场已经是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这个方向不能变、也不应变。国家、政府虽然不能只当“守夜人”,但是,决不能越过市场的边界,改革不能走回头路!然而,我国经济生活中市场化弱化的问题,在应对这次经济危机的操作实践中可能被强化,对此务必应该保持清醒头脑。

这次经济危机的实质,就是人民群众对经济前景预期走低,把需求留给了将来,导致即期需求减少,从而造成供给多于需求、企业库存增多,企业减产、裁员,从而恶性循环。解决经济危机的最立竿见影的手段,就是施行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通过国家购买、对冲市场需求的减少,从而实现市场出清,最终使企业生产恢复生产、进入良性循环。包括我国政府的世界各国政府,无不采取此法,通过政府借债、加大购买力度,通过减税等让利于民手段,实现居民收入增长、提升社会消费预期和消费能力。在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政府发挥这个作用是必要的,但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容易误入“政府万能”的迷途。

我国市场体制改革有着强烈的“中国特色”,这个特色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政府发挥着强势主导作用。政府发挥强势主导作用,在我国有着传统的文化基因。对于通过枪杆子打下了江山、建立起来的新中国,对政府主导作用更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偏好;解放后,面对险恶的国际生存环境,面对一穷二百的社会现实,政府主导发挥了特有的作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建立起了足以支撑国家安全的国民经济体系。正是这种文化和制度惯性,政府治理国家、推动经济发展的体制越发更加成熟,民族最优秀儿女的多数集中到了公务员的队伍,公务员几乎成为最吃香的行业,“官本位”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这种“中国特色”的制度特点,使中国在应对经济危机实践中,表现出了更多的行政色彩。

市场不是万能,“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确实带有极端化的情绪色彩;然而,政府也不是万能的。自打人类有了自己的文明史,我们就一直寻找解决由谁来配置有限资源、获取最大回报这个经济问题的钥匙,直到目前,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先辈和后人,都还没有找到能够替代市场制度的第二种制度安排,能够作为根本的制度手段,使经济更具有效率。我们得“认命”,承认市场制度的根本性、惟一性,政府调控只能是次要手段、特殊时期的特殊手段。切不要因为发生了经济危机、需要加大政府购买力度,就以为市场制度失败了,就以为极左式社会主义、计划体制式的社会主义能够拯救危机、拯救美国、拯救世界、拯救资本主义了。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是真的,“只有中国才能够救资本主义”的大话现在还是不能讲,免得让人笑话!

  最后修改于 2014-12-26 20:31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证券博客群录用:http://blog.sohu.com/stock/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