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年龄:16年6个月
访问:?
文章:670篇

个人描述

经济学爱好者,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长期关心和研究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和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曾任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主任,现任国家行政学院信息技术部主任。

谈谈评判我国经济生活的方法论依据

分类:财经
2009-04-07 08:44 阅读(?)评论(0)
 

谈谈评判我国经济生活的方法论依据

 

新中国成立已经六十年,其中执行计划体制和市场化改革分别三十年,我国经济也已经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我们应该有一套属于中国自己的经济学分析框架结构。完成这项工作任务需要经济学“大家”出场,这里粗粗列出几条,恐怕这也是我评判中国经济的方法论依据(有机会再作学习思考)。

经济生活要解决的问题是利用有限有的资源创造并分配财富,而创造、分配财富的主体集中表现为经济人(包括法人和自然人)和政府两类主体。因此,经济生活涉及到的元素主要表现为资源、经济人、政府、资源与经济主体的结合方式。结合我国现代化实践和经济学理论,我们便可归纳如下:

第一,经济资源具有稀缺性,对此评判应该没有东西方界限。每个人都清楚这个假设性判断,不是中国人的发明创造,恐怕这是任何国家、任何经济单元、任何经济人个体都面临的首要的经济问题。因为,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是有约束的,是不可以无限制享有和使用,所以就有了如何使用资源的问题、有了经济问题,既如何实现资源效率、效用最大化。考察中国经济问题,资源稀缺当然也是不言自明的前提。

第二,经济人自利性的假设是成立的,这可能与“利他”性假设相冲突,但两者相比,“利己”普遍于“利他”。自利性是西方经济学经济人假设的核心观点,就是说人都是自私的,尤其是经济人更是自私的。因为自私,所以经济行为以“利己”为根本。有没有“利他”行为,当然有,但是,主导性、普遍性、根本性的都是自私和利己。这个问题比较敏感,很多人不敢讲,我想还是应该实事求是。这个确实已经给我们政治和道德文化带来挑战!

第三,经济发展直接目标是做大财富蛋糕、创造不低于8%GDP增长速度,而分配属于其次的问题,前者属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国家经济行为目标有很多,例如要保证就业水平,要保证物价水平,要保证经济增长质量等。但是,在所有经济发展目标中,做大财富这块蛋糕是核心目标、是直接目标,具体表现就是保持8%以上的GDP发展速度。因为,解决中国所经济问题、甚至于其他问题,要以这个问题为前提,至少目前如此,且至少二十年之内,中国需要且能够保持这个发展速度。

第四,经济制度根本安排是市场配置资源,但政府发挥了第一市场主体的作用,所以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相比,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面对稀缺的资源约束,“这就几种原料,要做出质量好、品种多的菜倄,选择什么样的师傅?”这个“师傅”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即配置资源更有效的手段是市场而不是政府。政府在资源配置中重不重要,当然重要,在很多时候还非常重要,但是,基础手段、根本手段是市场而非政府。但是,由于中国政治制度、传统文化、经济基础等多种因素的作用,虽然市场正在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各级政府却把自己变成了市场单元,并且是最有竞争力的市场单元,这种政府间的竞争,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识别于世界的重要特色。

第五,私有产权安排最具微观效率,国有制在生产力水平低时实施赶超战略是具有优势,在维护国家宏观利益上具有优势,但就市场效率讲,前者属于矛盾的主要方面。作为市场微观主体的企业,其产权安排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各种产权安排,才最具有活力。由于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正是这种纯而又纯的制度安排窒息了经济活力,才有改革大幕的启动,这个改革过程,既是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也是市场单元产权安排私有化的过程,目前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早已是半壁江山,原有国有企业也在“国退民进”的制度调整中相对规模逐渐变小。国家已经明确指出,国有独资企业只适用于特殊的关系到国家安全的企业。也就是说,保留下的国有企业目的主要在于宏观效用,必须保留的也尽可能采取股制形式,实现产权多元化。

第六,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开放则属于其次,前者是属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改革是一个制度调整过程,即通过新的制度安排实现对生产力的释放,总体上是按照帕累托路径向前推进的,通过这种调整,使某些资源效率变得更高,而没有使任何其他资源使用效率变得低。只要没有进入帕累托最优(事实上也不可能进入这个“共产主义”的制度安排),我们就有继续改革的必要。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