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年龄:16年6个月
访问:?
文章:670篇

个人描述

经济学爱好者,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长期关心和研究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和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曾任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主任,现任国家行政学院信息技术部主任。

把地震灾区建设成为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区(之二)

2008-05-19 22:49 阅读(?)评论(0)
 

把地震灾区建设成为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区之二

——构筑“市—县—镇—村级社区”城乡一体化的空间布局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要让广大农民享受现代城市文明的成果,让社会主义新农村彻底告别几千年以来广大农民“分散居住、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历史。在非震区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面临最大难题是延续了几千年分散居住状况,历史负担太重,如果“推倒重来”,将要付出拆迁和重建双重成本。震区的强烈地震,将群众的原住宅摧毁,本应该付出的拆迁成本不复存在,地震是灾难、是挑战,也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大机遇。

1.构筑“市—县—镇—村级社区”四层次集中居住模式。在汶川震区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居民住宅都面临重建的问题,但在这其中,农民住宅则既要重建、还要集中,无疑,震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着力点是农村和农民。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居民居住集中有四个途径,一是部分农民和县城、中小城镇的居民继续向中心城市集中,二是中小城镇居民和部分农民向县城集中,三是大部分农民向中心城镇集中,四是比较分散的村民组、分散的农户则以村为单位,集中组建村级社区,形成“中心城市——县城——中心城镇——村级社区”四个层级的集中模式。

2.要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集中居住,享受现代城市文明成果,并不在于有多少高楼大厦,也不在于究竟有多大的集中度,而在于这些高楼大厦内究竟拥有多少、能够供居民享用的现代化的生活内容。一是清洁饮用水的获取和供应,二是电力输送供应,三是条件需可的情况下燃气、供暖保障,四是小区市场和其他生活供应品保障设施建设,五是小区内部人居环境建设。这些为城乡一体化、为居民提供生活保障的基础设施,应当先于小区建设、楼房建设。

3.建设通畅便捷的现代化交通网。在现代社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居民居住点,一个村级社区,都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细胞、一个子系统,它的生命力系于与外界持续的物资和人员交流。便捷的陆海空交通网络,是现代化化的重要标志,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城乡一体化之所以能够成为现实,关键是拥有了各种交通网络,各个居住点是一体化网络上的结点,网络和结点共同使城乡成为有机整体。要根据现实资源约束条件,重新布局铁路、航空、高速公路、国道、乡镇公路、水路等交通网线,为城乡一体建设提供通畅便捷的交通平台。

4.让人民群众具有享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条件。作为现代文明重要标志的通信、网络等虚拟空间布局,与生活保障网、交通运输网等硬件网络布局同等重要。城乡一体化建设,必须立时代潮头、抢时代先机,大胆借用现代科技成果,使震区的城乡居民率先实现信息化。要优先布局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卫星电视技术、现代传媒技术等,建设城乡一体化的虚拟技术平台。

5.把房屋质量放在第一位。四川中西部,处于成都平原与川藏高原的交会处,地层的板块互相挤压,属于地震带,历史上这个地方就曾多次发生地震,灾区重建必须认真研究深层地质构造,正视地震带的现实,总结房屋倒塌内在规律,深刻汲取相关教训,要确保各类重建房屋的质量,全面提高抗大震的水平。这次学校房屋倒塌比较严重,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父母的希望,学校是人员又是最为集中的场所,校舍质量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对于村级社区建设,可以考虑农村现实情况,不要搞一刀切,不一定都建设楼房,完全可以根据农民工作和生活的现实情况,建设抗震能力强、适宜农民居住的平房和农家小园。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